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于2025年9月23日在河南漯河开幕,我们精选部分入展作品,以飨读者。
入展作品选登
《现代良田绘丰景》樊卫群(河南)
2024年10月23日,数台机械正在播种冬小麦。
展开剩余94%《清晨致富路》丁嘉一(江苏)
2025年1月26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位村民带着自家养的家禽,准备乘坐慢火车去城里售卖。
《风雪中降生》肖菁(广东)
2024年10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县,护边员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寻找到当地牧民家一只走散的母羊和诞生不久的小羊羔。
《新时代新农村新社戏》白喜龙(河南)
2025年2月21日,河南省漯河市老应村,村民观看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送戏下乡惠民工程作为当地民生实事之一,是增进人民福祉、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
《金凤临村晓》刘红梅(四川)
2023年7月5日,四川省乐至县马家井村,天际朝霞似一只璀璨的金凤凰,唤醒屋舍与山峦。
《大荒雄鹰:新时代农业尖兵》
陈松(辽宁)
从昔日的刀耕火种、人拉肩扛,到现在的精准整地、精密播种、航化灭虫、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获,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千里北大荒已形成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机械化、立体化作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航化作业是粮食作物防病“健身”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在黑龙江建三江垦区,当地通过统一航化作业,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保护了黑土地。
2015年6月17日,“画眉鸟”飞机的飞行员王长宏在飞行时观察地块位置。
2016年8月3日,信号员摇动信号旗为飞机指路,以便进行更加精准的航化作业。
2021年7月20日,一排排满仓的粮库、现代化农用机械和一架航化作业飞机构成一道现代农业的风景线。
2024年7月25日,航后保障人员着手将完成最后一个架次任务的飞机拖回机位。
《现代粮仓》
严振宁 (江西)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耕地面积80多万亩,年产粮食超4亿公斤,素有“赣南粮仓”之誉,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一座座百米高的现代粮食仓储建筑,将千年农耕传奇与当代科技储粮智慧熔铸一处。仓廪里沉睡着的每一粒稻谷,仿佛都在低声诉说那些穿越时光的生存智慧与时代新声。
2025年4月13日、14日,建筑工人在当地石上镇城头村现代粮仓屋顶施工,宛如一部工地圆“屋”曲。
工人在现代粮仓屋顶施工。
工人在现代粮仓屋顶进行塔吊作业。
运输建筑材料的车穿梭在现代粮仓之间。
现代粮仓外观。
《沙海逐绿行》
厍运涛(甘肃)
甘肃省武威市长期直面风沙侵袭,生态治理关乎生存与发展。面对荒漠化治理这一难题,当地科学规划,通过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机械治沙等模式锁住黄沙,守住绿色。这是“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也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实践。
2021年10月11日,凉州区腾格里沙漠,治沙现场。
2021年3月10日,凉州区腾格里沙漠,全国劳模王银吉(左)和妻子在沙漠栽植梭梭树。
2015年3月28日,凉州区腾格里沙漠,治沙人利用工作间隙饮水。
2023年3月12日,古浪县黄花滩的光伏治沙工程,此举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清洁能源。
《保护中华扬子鳄》
刘鸿宾 (安徽)
扬子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安徽省宣城市成立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人工繁殖与自然繁殖两种机制。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扬子鳄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繁殖已十分成熟。野生扬子鳄种群也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得以遏制。最新的野外调查数据显示,野外扬子鳄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扬子鳄与人的关系也趋向和谐。
2024年11月6日,动物管理科医生治疗生病的小扬子鳄。
2023年8月22日,人工卵化室刚孵化的小扬子鳄从卵壳里爬了出来。
2025年3月27日,扬子鳄结束冬眠,工作人员将它们从室外转至室内。
2023年9月4日,等待进食的扬子鳄。
《大山深处的空中校车》
周平 (四川)
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官寨村完全小学与尼珠河村之间有垂直高差550米的山路,孩子们求学需要沿着峡谷徒步上山,攀峭壁,涉河水,耗时约3个小时,这条路被称为“天路”。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宣威市引进“尼珠河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项目”,3年前建成了高达268米的电梯和200余米高差的高空索道,并对尼珠河村及官寨村村民免费开放,“空中校车”由此诞生。如今,尼珠河村的孩子30分钟即可到达学校,他们迎来了“天堑变通途”的山乡巨变。
2025年3月19日,高达268米的电梯和跨越200米高差的高空索道缆车,将谷底村落与谷顶小学紧紧相连。
2025年4月2日,孩子们正排队转乘索道缆车“空中校车”。
2025年4月3日,学生们抵达峡谷底后,转乘景区旅游观光车返校。
2025年4月2日,老师在大操场召集学生集中点名。
《走加榜T田 展农耕魅力》
罗京来 (贵州)
2025年4月26日,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农民身着民族服饰,带着自家传统农具与专业模特同台走秀,以梯田为T台,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展示当地农耕文化魅力。
年轻女孩背着农具在加榜梯田上走秀。
苗族小姑娘在加榜梯田上走秀。
模特在加榜梯田上走秀。
农民在加榜梯田上边走秀边向观众招手。
《雪域牦牛工》
赵敏(湖南)
西藏定日县嘎玛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保护区核心区域内。这里沟谷幽深、湖泊众多、雪山巍峨、冰川林立,景色壮美,是户外登山徒步者心中的圣地。珠峰东坡山区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牦牛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徒步进入是唯一的近距离接触方式。
每年的5、6月和9、10月是珠峰东坡徒步的最佳季节,应运而生的牦牛工便成了这个季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不仅要将帐篷、煤气罐、发电机等生活物资驮运至每个露营地,而且承担着搭建营地、捡拾沿途垃圾的职责。每次活动从出发到返村历时10天左右,一趟跑下来每个牦牛工可以挣到数千元的酬劳,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
2023年5月28日,西藏定日,行走在海拔7804米珠穆朗卓雪山前的牦牛队。
2023年5月22日,聚在简易帐篷里喝酥油茶的牦牛工,他们身后是海拔8485米的马卡鲁峰。
2023年5月22日,当地牦牛工捆绑物资,准备去往下一个营地。
2023年5月28日,每头牦牛驮运40公斤重的货物,翻越当地雪山冰川垭口。
《他乡·故乡》
胡志民 (上海)
他乡直插云霄的高楼,与故乡贴地而生的家园,由一群工作在超高层施工第一线的超级建设者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怀揣梦想,辛苦工作,外出挣钱,回乡造屋,只为能够改变自己和下一代的命运。这是镌刻在一代代中国人基因里最纯正的乡土观念。建设者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依然扎在故乡的土壤里。
1972年4月13日出生的马金成,壮族,初中学历,已婚,日薪360元。
务工(上图):广东省广州市广商中心,担任水电安装工。
家乡(下图):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坝哈村。
1998年12月7日出生的杨尔补,彝族,初中学历,已婚,日薪500元。
务工(上图):上海市普陀区中海环宇城,担任爬架操作工。
家乡(下图):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金沙镇帕哈乡磨石村。
1993年8月27日出生的张超,汉族,本科学历,已婚,月薪13000元。
务工(上图):广东省深圳市招商银行大厦,担任钢结构技术主管。
家乡(下图):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街道东风村。
1989年10月11日出生的李坤,汉族,高中学历,已婚,日薪600元。
务工(上图):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之门,担任钢结构项目主管。
家乡(下图):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王集镇李油坊村。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青岛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始创于1981年,2020年1月16日正式成立,是一支响应新时代召唤,致力于摄影艺术公益的新文艺、新摄影群体,是摄影家、摄影工作者及高校、地方、行业团体等组成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组织,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新生力量。
发布于: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