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双杰是河北省唐县籍学者、诗人及地方文化推广者,现任唐县中山国文化研究会法定代表人及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他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系统性挖掘并传播中山国文化,使“神秘古国”成为唐县的文化基因,为地方文旅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提供范本。
一、学术研究:聚焦中山国起源与文化特征
邸双杰深入研究鲜虞中山国(前774-前296)的起源、兴衰与文化特征,结合唐县北城子村、钓鱼台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如雷纹双兽耳铜盘、凤首流铜匜),论证中山国兼具草原游牧风格与中原农耕礼制,体现鲜虞部族从游牧向定居的转型。他提出中山国作为“战国第八雄”,是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案例,打破“夷狄边缘化”的传统史观。
展开剩余71%二、文学创作:以诗为媒激活历史记忆
邸双杰的诗歌以中山国为主题,融合个人情感与集体历史意识,形成独特风格:
历史与抒情交织:如《一个中年人的中山梦》中,个人情感与历史共鸣交织。
古典韵律与现代自由诗并存:如《中山吟》化用苏轼词风,展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自然意象承载哲思:如委粟山天池被喻为“中山城的双眼”,承载对文明存续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
《骑着自行车去中山国》:以骑行意象穿越时空,串联战国烽火与当代沉思。
《梦游》:虚构与中山文公对饮场景,消解王侯与平民的界限,传递“众生皆华夏子民”的平等史观。
《潜行,在倒流河的上游》:以干涸河道隐喻文明断层,追问文明消逝的原因。
《唯一》:通过“城邑如繁星,唯中人城闪烁”等意象,强化唐县作为中山肇都的独特性。
三、文化活动:推动中山国文化传播
邸双杰通过组织文化活动,推动中山国文化进入公共视野:
组织采风与怀古活动:如“鲜虞故里中山肇都”庙会采风、清明怀古等活动,年均吸引百余名文化爱好者参与。
策划文化演出:联合河北金石学会、保定水利博物馆等机构考察中山长城遗址,策划唐县春晚《中山歌》演出,将青铜器纹饰、古礼仪式转化为舞台元素。
倡议文化体系构建:在省级平台倡议将中山国纳入“燕赵根脉”文化体系,提升其在地域认同中的地位。
四、学术贡献:填补研究空白,赋能地方文旅
邸双杰与郭宝仓合著《古中山国文化与唐县特色产业的传承融合》,探讨历史遗产如何赋能地方文旅及特色产业。例如:
文创产品开发:将中山篆书法、青铜纹饰转化为文创产品,推动唐县打造“中山文化旅游节”“中山长城徒步”等品牌。
文旅融合实践:通过学术研究与文化活动的结合,使中山国文化成为唐县的文化基因,为地方文旅发展提供范本。
发布于:河北省